
中国人需要打激成功学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模式中,比较突出的特点有棍棒教育,责骂成长,打击成才。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变迁,打击与棍棒教育成才模式虽然还普遍存在着,但已经显得不合时代潮流。西方及港澳台成功励志,如美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模式中,比较突出的特点有棍棒教育,责骂成长,打击成才。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变迁,打击与棍棒教育成才模式虽然还普遍存在着,但已经显得不合时代潮流。西方及港澳台成功励志,如美国卡耐基成功学,台湾陈安之、曾仕强成功学等流行开始强烈地冲击着这种成才教育与成功模式。人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的高等生物。我们中国人,特别是大陆人,是生活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环境中。每种文化环境都会有其精华与优势,也都会有其不足与局限性。中国文化环境也是如此,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因素。积极方面如勤劳勇敢,消极方面也不少,著名台湾作家、思想家、社会观察家和文化评论家柏杨点评得虽然有点偏激但又十分精辟。如:“脏、乱、吵,窝里斗!三个中国人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头猪!”“死不认错;为了掩饰一个错,不得不用很大的努力再制造更多的错,来证明第一个错并不错。”“喜欢装腔作势,记仇、缺乏包容性,中国人打一架可是三代都报不完的仇恨!”“自傲、自卑,就是没有自尊,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更恐惧独立思考。没有是非、没有标准,只会抽风发飙。最后大家一起和稀泥。”“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斗臭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1]也许就是因为带有这些消极一面的文化因素,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养成了比较喜欢和擅长于无意或故意打击别人的习惯和传统,好像只有在打击别人的基础上才能升官发财,才能成才成功,所以我们需要正确的看待和勇敢地面对。再说,我们从众多历史人物,如古代韩信、王安石和现代毛泽东、彭德怀等的经历来看,几乎没有人不是在生存与发展斗争和别人打击中的成长成才成功的。这还可以从司马迁著《史记》中《报任安书》一文中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略见一斑。
人们常说:“响鼓不用重锤,好锣不用重敲”。当然,锣鼓再好再好,不敲不锤,那肯定是不会发出响声的。其实,人也是如此,在成才成功的路上,如果没有人在经常在耳边进行思想上的旁敲侧击,我们有时难以明白一些道理和觉醒。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五计激将法也说明这一点。因此,我们在成才与成功的路上,还是需要良师益友们有思想和精神方面的“敲打”,哪怕亲朋好友说得尖锐难受,此时,我们应知道和自我教育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因此,我们为了快乐与充实的生活,为了快速成才与成功,我们不仅需要学会自我激励,而且需要他人来帮助激励。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成才的路上,都会充满着各种迷茫与困惑、忧愁与烦恼,每当这些消极悲观的情绪、思想光临时,如果有人能在身边点拨和激励,我们容易快速走出心理与生活阴影,能尽快拥抱心理与思想阳光,投向生活快乐怀抱。
从现实我国对于孩子与学生的教育来看,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孩子与学生既不打击也不激励,任其自然和自生自灭;第二种是对孩子与学生不打击只激励,这种好像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凡成大事者都是在打击中壮大的;第三种是只打击不激励,少数坚强的孩子和学生会在这种打击中成长和成才,但多数容易自卑和变得平庸,甚至走向失败;第四种是对孩子与学生既打击又激励,其实,这种在中国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和做法,打击可以磨炼孩子和学生的意志,激励可以激发其自信心及潜能开发。
在中国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打击而缺少激励机制与氛围。对于打击,我们需要赋予其新的内涵,比如是旁敲侧击与挫折磨难两重含义。对于激励,特别是中国式的激励,我们需要众多有识之士来研究和推广。
总之,笔者分析认为,我们中国人最需要的是将传统的打击成才学升华为现代化的打激成功学。所谓打激成功学也就是通过旁敲侧击与挫折磨难教育加上成功励志的方式来指导和帮助人们早日成才和加速成功的一门学问和学科。
参考文献:
[1]柏杨著:《丑陋的中国人》封面封底,2008年4月北京第1版。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新开传奇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