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翻身满池香

咸鱼翻身满池香

认旗杂文2025-04-30 17:52:26
“淫荡作家”莫言终于出头了,成了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第一人。全国一片斐然:中国文坛沸腾了、人们竞走相告,欢欣鼓舞、李长春常委还专门给莫老头发去了贺电。莫言这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大奖,不仅是为中国文坛
“淫荡作家”莫言终于出头了,成了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第一人。全国一片斐然:中国文坛沸腾了、人们竞走相告,欢欣鼓舞、李长春常委还专门给莫老头发去了贺电。莫言这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大奖,不仅是为中国文坛争了光,更让整个中国光芒四射。虽然前有高行健获得过此奖,但人家那是代表法国捧回奖杯的。
上世纪八十年底,张艺谋导演的大手笔《红高粱》,不仅将“我奶奶”的扮演者巩俐成功推向了好莱坞,也让人们开始关注莫言这位“乡土作家”。但相对于大红大紫的巩俐来说,莫言的知名度就要显得逊色多了,演员的出名总是比作家或编辑要快得多,这估计同中国人喜欢漂亮脸蛋,和热衷于花边新闻的嗜好分不开。
电影《红高粱》里我爷爷与我奶奶在高粱地里“野合”的大胆行为,我奶奶胸着中国红兜兜,“色诱”男人的镜头,都来自于莫言笔下,为此,莫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很多人误解为“淫荡作家”。有人甚至说,莫言是抹黑中国,是拿中国人的丑去换取外国人的嘲讽、开心和调戏。但让我们仔细回顾回顾莫言的作品:从1981年发表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到引起文坛注意的《透明的红萝卜》,后来的经典代表《红高粱家族》系列,至2011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蛙》。包括这次莫言向诺贝尔评委们推荐的《生死疲惫》,无不是从人写起,写最原始最永恒的人性。
很多年前,我曾经听亲历过抗日战争的奶奶讲过她躲日本人的故事。那时候,年轻的姑娘嫂子们,都把自己的脸抹得黑乎乎的,穿戴整齐地每夜趴在庄稼茁壮的地里。如果《红高粱》在国内,能掀起年轻人的爱国之情,唤起老年人对过往生活的记忆;《牛》令高中生开始喜欢带魔幻主义的另类乡土文学作品;《蛙》让世界知道几代中国妇女如何经历了生育观点的转变,这些也许是好事。让世界从莫言带有魔幻和民谣色彩的文字,开始了解和仰视中国,未必不是一个好的窗口,一种全新的角度。这当然和淫荡无关,与拿国人的脸去贴洋人的屁股无关,只是中国人的习惯而已。比如说,“做爱”这事,明明是大家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的,但一旦说出来,就显得有点肮脏和龌龊了,其实这倒是和中国人“好面子”的虚伪劣根性有点关系。
当莫言在故乡高密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获奖是文学的胜利,不是政治胜利!”的时候,我相信中国文学界的很多同仁会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那是真实的泪,是欣慰的泪,而莫言这次获奖,某种意义上更是,为信仰坚守和抗争着的,多少代的中国文化人,脊梁的再次笔直挺立。
莫言拿到100万美金诺贝尔的奖金后,最想做的事是在北京换套大房子。但马上就有人告诉莫言:他换不了多大的房子,最多是120平米左右的毛坯房。看来,文学这东西真的是不太值钱。可怜的莫言,再一次被正在缓慢增涨的中国房价给“忽悠”了,不过还好,马上就有企业家要送别墅给莫言,莫言及家人的回答是拒收,因为中国有句古话,“无功不受禄”。莫言真的是有点“不开窍。”像现在有很多的文人,有的还是所谓的“高级别”、“高层次”的文化人,大礼照收,大话照说,大福照享,大奶照睡,不高兴的时候,再大骂几句,也没有人把他怎么样?
听说莫言获奖后,他的作品在很多城市被抢购一空,断货现象让出版商和印刷厂又狂赚一把,文坛芳香四溢,全国人民似乎在瞬间都开始崇拜莫老头了。作为一个从六岁开始写诗的文学爱好者,我敬重莫言。不仅仅是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将中国文学引向到世界;更为莫言骨子里的清高,真实、执着的信仰。那是最原始的人性,那是硬朗朗的骨头,那也是后辈们回味历史的醇香、放飞追赶未来的翅膀。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