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陇亩与采菊南山

躬耕陇亩与采菊南山

卞璧玺杂文2025-05-27 22:43:48
前言:狂野柒柒同学在本羊《吃饭与读书》一帖中,对本羊给予陶渊明和杜甫“百无一用”的评价提出了质疑。列举了一大堆本羊听说过或者没有听说过的人名来,试图说明有名就是有用,并且还莫名其妙地指谪本羊逻辑混乱。
前言:狂野柒柒同学在本羊《吃饭与读书》一帖中,对本羊给予陶渊明和杜甫“百无一用”的评价提出了质疑。列举了一大堆本羊听说过或者没有听说过的人名来,试图说明有名就是有用,并且还莫名其妙地指谪本羊逻辑混乱。

本羊发《吃饭与读书》帖,是针对前些日子红袖杂谈关于读书问题的讨论及其他版友的一些观点看法,就事论是,有感而发。无意针对任何具体版友。所以没有在标题中挂号专送。看了狂野柒柒同学的几个跟帖,根据帖中的思维定式和话语表达方式,可以客观地的说,狂野柒柒就是本羊批评的那种读了几本书就喜欢拿书名人名来吓人的主。

本着治病救人的仁爱之心,本羊决定借新浪杂谈一方宝地,给狂野柒柒同学上堂公开课。

正文:《躬耕陇亩与采菊东蓠,两种读书观的区别》

读书,广义而言,当为学习。在古代是指书生们对诸子百家诗词曲赋等传统书目的翻阅和研习;在现代则应该包括每个人对外部信息获取的所有途径和方式,比如电影、电视、网络、纸媒。如果还仅仅把读书理解成对名家名著的阅读,那本身就是一种狭隘。

世上没有绝对的权威,也没有只此一家的真理。人类文明的传承相延相续,所有的价值标准、思想体系、原理规则的形成和产生都不是来自于某个人的一念之间。牛顿和佛祖都声称他们在树下完成了顿悟。除了哗众取宠的心有灵犀茅塞顿开之类的说法,更可靠的只怕是源于他们先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把某个人或者某种理论奉为一成不变的经典样版,然后把自己所经见的一切与之对照,从而得出别人是错误的结论。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偏执。

所有的科学理论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公理之上,所有的思想交流都必须建立在共识之上。要证明一种理论的谬误,只能在承认公理的正确性前提下进行。要证明一种观点的错误,只能在确认共识的基础上展开。离开了发帖者特定的语境来讨论某个判断的正确与否,这种批评方式本身就是强词夺理。

在帖子中提到某个名人,是为了引用与名人有关的某个事例或者某个理论来为自己的理论分析佐证,从而增加说服力。而不是为了夸耀自己的博古通今博闻强记。在帖子里敲出再多的人名也肯定申报不了吉尼斯,那实在是一件太没技术含量的事情。真正有力的批评是不需要用名人名言来助阵的。

不幸的很,狂野柒柒同学严重的患有上述几种毛病,并且由来已久。狂野柒柒同学的主帖跟帖里除了一大堆的人名和一些想当然的所谓理论,剩下的就是排比句式和无比牛B的语气。

下面用本羊一贯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作风,正面回答狂野柒柒同学关于本羊对陶渊明读书观批评的质询。

诸葛亮闲居南阳时,以躬耕陇亩自我标榜,未必就需亲事农桑:陶渊明弃官而退时,以采菊东蓠附庸风雅,未必就是家境小康。诸葛亮自称农人,却并不妨碍世人以卧龙称之。陶渊明自命隐士,却没法令到世人以大贤呼之。同为隐居,却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读书观和人生态度。

诸葛亮后来隆中对策,助刘备三分天下,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智者王师典范:陶渊明先前为官一方,惧官场勾心斗角,以明哲保身逃避现实成愤世嫉俗的代表。诸葛亮有为有位一生在操劳国事中渡过;陶渊明无为无位一世在自恋自闭中熬过。同为入世,却遭遇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命运,获得了不同的社会效果。

诸葛亮躬耕陇亩,闲居乡野,却能心怀天下,待时而动,洞悉朝野上下局势风云变幻;陶渊明采菊东蓠,梦想桃源,却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臆造。

诸葛亮正确的读书观使他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角色定位,从而有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成就了自己一生的千秋功业。陶渊明错误的读书观误导他对自己有了错误的角色定位,从而产生了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注定了其怨天尤人无病呻吟的结局。

和诸葛亮相比,陶渊明为官时不能为民请命,造福一方,有险则避,有祸则退,用官场的黑暗来为自己的无能开脱,用清高来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找理由;在家时好逸务劳,以亲事农桑为耻,以采菊呤诗混日。此等无聊文人,不是百无一用是什么?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