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戏做人两相宜

做戏做人两相宜

肃慎之矢杂文2025-04-02 11:16:13
陈四益在他的《做戏不是做事》的短文中,用极其简短的文字,十分精辟地阐释了做戏如何,做人又如何的问题。我觉得,其实不论是做戏,还是做人,不但有道理可讲,而且都是高深的学问。因此,做戏和做人,都很难,做好
陈四益在他的《做戏不是做事》的短文中,用极其简短的文字,十分精辟地阐释了做戏如何,做人又如何的问题。我觉得,其实不论是做戏,还是做人,不但有道理可讲,而且都是高深的学问。因此,做戏和做人,都很难,做好了,真的十分不易。
演戏有两派,叫做体验派和表现派。也可以叫做本色派与演技派。陈先生认为,这两者无法截然分开,我却不以为然。我以为,凭生活的体验也好,靠自身的实力也好,扮演的角色真实可信,闹得好,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因印象深刻,不但记住了剧中的人物,也认识了扮演这一角色的演员。然而,靠脸蛋或靠外形演戏,没有对角色内心的体验,也就很难免流于装腔作势了。尽管面色姣好,形象也可圈可点,却没戏,观众不会买账,光看这个,人家莫不如去看模特表演。其实,在中国舞台上,老早就有过这样一副对联:
是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这副对联虽然看似咬嘴,其实,它真的就道出了演戏的真谛。既然是演员,演谁就应该像谁,这应该是对演员最起码的基本要求。当然,实在演不好,演不象,又不肯下工夫,那也就不要勉为其难,改做他事,体现明智,使人觉得这人可以,懂得“看菜吃饭”,也明白“量体裁衣”的道理。但在如今的中国舞台上,演什么都不象,甚或演什么都给人以是她自己在撒娇或发嗲的却并不鲜见。也许就是因为其姿色或形体的原因,媒体里娱记的追捧或花边新闻的不断造势,反给人以“熠熠生辉”的“明星”感觉,如果这就是百花齐放的一点表现,我则无话可说,如果不是,那就只好另当别论了。
既然把做演员作为职业,指着它吃饭,那么,就应该具有起码的职业道德,而这职业道德的直接表现,就应该落实在爱岗敬业上。为了演谁像谁,就要体验生活,为了演什么像什么,就应该吃透角色。台上演戏,台下做人,两者相宜,总会有比较理想的交代。
其实,能够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的作家,也有同于好演员一样的实际体验。为了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作家是要着实下一番工夫的,起码要很好、很深入地体验生活。只有生活,才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即便作品中的人物是虚构的,而在读者看来,却真实可信,原因就是这故事来自生活,而那故事中的人物,也是生活中该有的。好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辛勤劳作的汗水与心血的成果。为了能够创作出优秀作品,作家呕心沥血。从这点可以看出其敬业精神。
陈四益先生在谈到做事的时候,这样写道:“做事就不同了,要紧的是做,而不是演”。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做事的人,“常常要在大庭广众登台讲演,为了生动,为了鼓动,讲话也一样要抑扬顿挫,也要有激动状、感动状、沉痛状、欢喜状”,给人以一种装腔作势的感觉,那“面色姣好”或“嗲气”或形体表演,是透过那装腔作势使人窥测出来的。台上演过的大功告成,似乎台下的事也就成了。其实,这是做事与演戏的错位。
陈四益先生继续写道:“现在有些做事之人,混同了做戏与做事,以为做事也象做戏一样,台上天花乱坠,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喊,到了台下,全然忘却,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台上用贤,台下用亲;台上为民,台下为私;台上法治,台下人治;台上廉政,台下受贿。就象戏子,台上台下,迥然不同。以做戏的态度做事,结果定然不妙。”
陈先生的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以为可以了,我也就此打住。

2008年11月14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