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人类传承文化的唯一工具,尽管当下的网络横行,但不能替代书籍的可圈可点之实用,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无疑凝聚了文人的血泪铸就,书乃文人之生命,因而也因文人们的沧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人类传承文化的唯一工具,尽管当下的网络横行,但不能替代书籍的可圈可点之实用,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无疑凝聚了文人的血泪铸就,书乃文人之生命,因而也因文人们的沧桑命运而演绎了无数次的兴衰祸福。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坑儒焚书,烧的虽多是儒家经传,但项羽的一把火那就不管你是东家西家了。以后呢,书的厄运更是连续不断。南朝梁元帝在江陵,藏有古今图书共十四万卷,魏军入城前夕,他看到王朝将亡,一把火将书烧得干干净净。隋朝的时候,嘉则殿里藏书多达三十七万卷,唐军平定王世充,收得库书,但用船运走时,却都给沉入水底,存者甚少。
唐玄宗时经过募借缮写,又聚集不少,但安禄山作乱,又损失殆尽,代宗和文宗时进行搜采,藏书渐丰,而黄巢兵起,在战火中也损失大半。昭宗时四处求访,搬到洛阳,后来还是“在劫难逃”。现在,汉隋唐三朝史书艺文志里所开列的书目,就有很多是散失无存了的,实在可惜。
综上,只指王宫所藏而言,至于私家秘聚,也很可观。如唐代的邺候李泌,他的父亲曾做过吴房县令,聚书三万余卷,告诫子孙不准出门,只在家读书,他没有别院,想看书的人都可以进去,随便取书阅读,肚子饿时,主人还供给膳食。这种做法,对穷苦的读书人帮助很大。韩愈的【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云:“邺候家书多,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也只是说李泌家里藏书多,他博闻强记,书保护得很好。其实值得赞颂的,还是方便和帮助了想读书而没有书的人。
宋朝的宋绶博通经史百家,搜集了当时藏书家毕文简、扬文庄的书,多是善本,藏量数达万卷,“其富盖有王府不及者”,他死之后,皇帝还派人将他的一些书搬入皇宫,藏诸秘府。宋绶的儿子宋敏求接受遗产,又广为搜求,藏书增至三万余卷。宋家住在春明坊,读书人为要向他借阅图书,多在附近租屋暂住,弄得房租也因此而昂贵起来。那个时候,人们真是求书若渴呢。有的人生平不置田产,只是收购图书,并当作遗产传给子孙,宋朝的刘羲仲,“其书与七泽俱富”,就是一代代相传下来的。
人有祸福,书有兴衰。一般地说,开国之君是比较重视图书典籍的。刘邦入咸阳,萧何在余烬中首先就是收集档案材料,也包括图书在内。汉光武帝平定王莽,蓄意中兴,也在各地收集散失的书籍。宋代靖康之后,宣和殿、太清楼、龙图阁御府所藏,尽归于燕,都藏在秘书省。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也叫人访求古今书籍,藏之秘府,以资览阅。过去靠枪杆子起家的人,一旦登上龙位,或迟或早,也都懂得自己虽是马上得天下,但不一定就能马上治之。武备之外还需文事,。这个时候书就走运了。当然亦非完全如此,比如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就不是求书而是焚书。他将自己所不喜欢的或认为对自己不利的,统统付之一炬,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消灭异端邪说,江山永固了。
其实当作一种意识形态来说,却是焚不尽,烧不绝的,书简虽已成灰,但它的见解却留藏在学者们的头脑里,而且被口传下来。到了汉代,春风一吹,又被用当代语言写成书籍,成为今文经学。孔藏被挖出以后,又有了古文经学。今的古的,各家各派,又盛极一时。虽说有些是属于伪造的赝品,但也算是一家之言。到了清朝的康熙,大概是吸取了这个教训吧,不着重烧而全力去改,凡是对清王朝甚至是元帝国不利的章句,都另加炮制,或是轻描淡写,或是改头换面,甚而刀劈斧砍。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驾驭人心了。
其实,御纂的东西,刀斧痕迹,明眼人是看的见的,虽能掩盖于一时,却难骗人于永世。到了后来,特别是雍正年代,看看不行了,于是大兴文字狱,无中生有,不但砍人脑袋,且还株连九族,这种做法,实在是比烧书还要恶毒。
皇帝求书,是出于需要,到他认为于事无补甚至是不利的时候,不是焚,就是烧。就以梁元帝来说,他口诵六经,心通百氏,自以为很有才学,可以稳坐江山了。但后来却身困危城,就以为府中虽有图书十余万卷,却挽救不了萧氏江山,要它何用,于是一把火烧的干干净净,事实上他的败亡与书籍是毫无关联的。
梁元帝读过很多的书,也有不少著作,他自谓“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这倒是真的。他可以成为一个有成就的学者,但却不是一个好皇帝。【南史】说他“能抚剑尝胆,枕戈泣血,躬先士卒,致命前躯。遂乃拥众逡巡,内怀觖望,坐观国变,以为身幸”,且还“沈猜忍酷,多行无礼,聘智辩以饰非,肆忿戾以害物”够了,只引这几句,已道出了他败亡的原因。末代皇帝做出糊涂事,使图书遭到一大浩劫,可悲可叹。
至于私家藏书的厄运,多起因于火灾和离乱,但也有些败家子卖书糊口,使藏书散佚的。看来亡国之君和败家之子,都会给书籍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得知千载业,正赖古人书。即从个人来说,要想在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上做出成绩,都需要博古通今,对各家各派的书籍进行分析研究,继承借鉴,才能有所提高,有所创造。正面、反面、错误的书都要研读,因为没有反面就没有正面,真理是和谬误相比较、相辩难而几经周折才显露的。
杜甫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经验之谈。李白在【戏赠杜甫】诗里说“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杜甫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绚丽的诗篇,就是用苦读,用容颜槁瘦换来的。古代有不少苦读之士,北朝的崔麓年少时与范阳卢思道、陇西辛德源志同道合,都好读书,他在自己的门户上写道“不读五千卷者,无得入此室。”我颇为自信也读过不少的书,然欲入他的门槛,仍无颜迈步,扪心自问,确是惭愧。
关于北齐的卢思道,据说很有文采,齐文帝去世时,文士各作挽诗十首,魏收等人的诗作被取录者不过一二首,而卢思道却得八首,时人称为“八采卢郎”,后人在诗文中咏物言志,常常引作典故。宋人黄山谷【次韵高子勉】诗说“尊前八采句,窗下十年书”。这倒确乎其事,要想文占八采,实非十年窗下读破万卷不可。对于读书,古人很有些不服输的精神。
长江后浪推前浪,人人都要有后来居上的风格,如果没有,那么个人不会进步,社会也就难以继续发展了。总之,我的意思不过是想说明,任何时候用任何借口去糟蹋书籍,都是割断历史,对民族对国家犯罪的行为。
倚坐在书房的沙发,望着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新开传奇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