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一段历史(1)
从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赵匡胤建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短短53年,王朝更替之频繁,为历史之最,最长者不过17年,最短者只有4年。无穷的战乱与杀戮,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举国上
从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赵匡胤建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短短53年,王朝更替之频繁,为历史之最,最长者不过17年,最短者只有4年。无穷的战乱与杀戮,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举国上下,人人自危。而唐朝末年,情形同样不堪。黄巢起义,为这个古老帝国挖掘了坟墓。这最后的20多年,我们已经无法窥视到那个曾经无比强大的帝国的影子,它像一个垂死的老人,不复当年叱咤风云的豪情,有的只有佝偻的身形和对死亡的恐惧。
所以,从唐末到后周,100余年,中国历史的车轮深陷入泥潭里,辗转不前。这是怎样一个混乱而又黑暗的年代啊。
诗人是时代的代言人,诗歌是时代精神的橱窗。在这个时代,我们再也聆听不到昂扬雄浑的高歌,领略不到恢弘阔大的气象。我们能感受到的,是被多难的时代磨石碾压下的灵魂的挣扎,还有不甘、控诉、绝望、哀叹与愤慨。
这个年代,不属于诗人。这个年代是政客和冒险家的舞台,混水摸鱼,乱中取胜,一向是他们的惯用伎俩。而诗人,极少能超然成为时代的旁观者,更多的是成了时代的牺牲者。他们没有选择,因为笔是用竹削成,而不是精铁打造。在政治的赌盘上,只有强者,才是最后的赢家。
我们不能责怪这个时代的诗人们,杜甫只有一个,而在这个年代,想成为杜甫第二,要比盛唐时付出更多。当生命变得前所未有地脆弱时,我们不能苛求诗人们都能蘸着自己的鲜血作画。
在这样污浊的泥潭里,一朵奇异的花盛开了,这就是词。
一般认为,词从隋朝已现胚胎。据说,在格律诗一统天下的盛唐,已有文人尝试作词。李白名下,共计有20余首,其中《菩萨蛮》和《忆秦娥》最为后人激赏。关于这两些词的真伪,文学界争论不休。比如《菩萨蛮》,从词的意象和文字功力看,归于李白名下,不显突兀。“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但有资料显示:《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大中,是唐宣宗年号(公元847-859年)。而李白卒于762年,中间相隔近百年。由此揣测,《菩萨蛮》算在李白名下,有点科幻意味。
而且,另有疑问,李白写词为何在当时孤峰兀立?为何同时代的诗人们,如杜甫、王维、孟浩然等写诗高手几乎没有成词存世。不屑,还是不知?似乎都不可能。以杜甫、孟浩然的游历和对文学的挚爱,能让词成漏网之鱼吗?
到了中唐,写词渐盛,白居易、韦应物等在写诗之余,偶有词作面世。从创作比例看,词,在当时也只是大餐后的点心,还没有作为主菜,更没成为某诗人的招牌菜。直到晚唐温庭筠横空出世,这个相貌奇丑的温钟馗,用一枝羊毫软笔,将格律诗歌的江河生生决出一个缺口,引滔滔江水流入另一条河床。韦庄步其后尘,更是勇往直前,大刀阔斧,将词的河床拓宽拓深。在中国文学的版图上,流出一番新的天地。这就是花间词派。
但前文已经提到,这是个极其混乱的百年。贫瘠的年代注定了词天生血气不足,营养不良。纵然温庭筠才华横溢,“凡八叉手而八韵成”,纵然韦庄曾追慕杜甫而虔诚地住居到浣花溪杜甫草堂旧址,赢得了“韦浣花”的美称。但时代并不允许他们慷慨言志。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词,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闺怨风格。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因为,作为词的主将,他们的风格,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流派和审美趋向。“温庭筠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韦庄词疏朗秀美,明白晓畅。花间余人皆蹈袭二人余风。形成了词的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奠定了词最初的婉约风骨。”
随后,“南唐词二主一相(二李、冯延巳),以高雅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了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但由于花间词风对词“内向性格”的定型,再开阔的词境,也洗不去那浓艳的脂粉。直到苏轼率先打破了词为艳体的樊篱,新天下耳目,词风大振,开创豪放一派。词,才终于显现出阳刚的血性,像个男人一样挺直腰身,傲然屹立在文学殿堂之上。
任何文学形式,甚至包括其他艺术形式,其源泉都在民间,在炊烟缭绕处的布衣百姓眼里、口里、心里。百姓的血和泪,形成文学形式的最初的源泉,并不断汇聚,成为活水。但汇聚之后,时代决定其爆发的时刻,文人开拓其前行的渠道。早期创作群体的风格,将对该形式风骨具有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我们不妨假设,如果词在盛唐就成为主流诗歌形式,在李白杜甫等绝顶高手引导之下,及岑参、高适、王昌龄等雄浑刚健的边塞诗人共同推动之下,词的最初风骨还是那么“绮丽香艳、婉约柔媚”吗?苏轼的豪放一派会不会提前300年粉墨登场呢?
历史不可假设,但假设的意义在于分享因假设而带来的惊叹或遗憾。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新开传奇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红娘大姐”虚构婚史无可厚非
下一篇:从黑夜到天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