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作文

阅读与作文

绿茸茸杂文2025-04-22 20:49:24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笔者执教了多年语文,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阅读习惯与阅读认识逐渐形成的时候,但其现状让人担忧。一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笔者执教了多年语文,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阅读习惯与阅读认识逐渐形成的时候,但其现状让人担忧。一是课业负担过重。繁重的课业负担,再加上现代传媒特别是电视抢占了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因此,本来空余时间就不多的初中生阅读时间根本得不到保证,阅读的量也必然减少。二是阅读内容贫泛。大多数学生没有购买课外书的习惯,或即使购买课外用书,也只是买一些与考试相关的练习册、试题汇编、参考书一类的辅导书,文学名著、经典书籍等知识积累的书几乎没有。在家长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给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集。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三是阅读环境不好。在家中,许多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工作之余,家长忙于娱乐,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
要让孩子在阅读中健康地成长,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摒弃阅读的“功利性”。现在,不少初中学生阅读的功利性太强。我常常问学生:你们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十有八九是为了学习作文的写法。在这种目标的召唤下,学生们读得最多的是作文选之类的读物,诸如“作文大全”、“作文选刊”、“优秀作文”……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实,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对学生的阅读内容作适当调控,使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误区和以作文选为主的狭窄读书范围,像蜜蜂采蜜那样广泛博览。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学生讲清道理,向学生介绍那些学有所成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作家的治学经验。告诉学生读书不只是为了写作,即使学习写作,只读作文选,你写出的文章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上永远是“学生腔”,难有创新。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广博地阅读小说、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科幻、天文地理、科普小品……只有广博地阅读,写作时才能综合运用,融会贯通,联想丰富,左右逢源。
2、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读物。“适当”指读物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与人性中最基本的最普通的情感息息相通,与学生的思维及心理特点相适应。在具体的指导实践中,我发现,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仍爱幻想,这就意味着他们仍爱读带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幻小说等。此外,结合课文以及教材中的“图书箱”的介绍,适当推介一些名家名作,如《西游记》、《鲁滨孙漂流记》、《童年》、《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初二年级,学生们的思维已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想发展,特别是初二年级下学期及初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占较大比例,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水准已有较大发展,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此阶段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千古传诵的经典美文,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羊脂球》、《格列佛游记》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
3、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学生与学生经常交换读物,使“阅读资源共享”,这样,学生就可能读到种类繁多的好书,视野更为开阔。
4、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一是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精讲多读,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二是尽量少留书面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三是针对不少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误解,充分利用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宣讲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以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摒弃阅读的“功利性”,跳出“作文阅读”的误区。对初中生来说,十分重要。学习写作并不能看成课外阅读的唯一和最终目的。即使是学习写作,专读作文选之类也不能奏效,虽然这些读物中不乏写作的方法性知识和成功的习作范例。以作文选为主要课外读物,就如同长期以方便面为主食,必然造成营养不良。学生在这种阅读背景下进行写作训练,最多不过像在浴盆里学游泳,终究写不出“大气”的文章,对语文素养的形成很不利。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