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总是游子最深的牵挂
印象最深的,还是故乡的那条街,长长的石板路,沿街那明清时的老房子,灰墙黛瓦,在回首的不经意间,你还会看见一抹淡淡的绿点缀在墙角边。都是熟悉的脸,熟悉的笑容,一一打过招呼,走过了热闹的街市,心里存储的都
印象最深的,还是故乡的那条街,长长的石板路,沿街那明清时的老房子,灰墙黛瓦,在回首的不经意间,你还会看见一抹淡淡的绿点缀在墙角边。都是熟悉的脸,熟悉的笑容,一一打过招呼,走过了热闹的街市,心里存储的都是温暖。在街的尽头,就是一座小桥。说是桥,其实也就是三条石板铺成的,经年累月的人走车碾,石板桥光滑如玉,泛着温润的光泽。桥的拐弯处,一声熟悉的呼唤传来——小三子哎,七饭了哦,恩还不嘎来啊!腰系围裙的妈妈一边擦着手,一边站在大门口唤孩子吃中饭了。不远处,一群孩子一哄而散:“噢,回家吃饭咯,吃完了再来,啊?”
印象中的故乡人淳朴,敦厚,邻居你谦我让,和睦相处。每年的端午故乡都有吃新麦粑的习俗。隔壁的奶奶总是把第一笼的新麦粑送到我们家,妈妈当然不能让人空碗回去,也在碗里放几个煮熟的鸭蛋。大人们客气地拉拉扯扯的时候,孩提时的我们当然是等不得了,烫的小手直甩……
吃过午饭,大人都睡觉了,小P孩们怎么可能去睡觉,蹑手蹑脚地拿出暑假前就藏好的“武器装备”就出发了。姨妈家的哥哥是我儿时的偶像,学习好,玩的花样也多,人家虽然是班长,是老师的得意弟子,而且哥们也多。这不,又有人在吹口哨唤他了。哥哥肯定要带上我的,我是他最铁的“粉丝”,因为不管在外怎么调皮,我永远都不会出卖他。
屋后的小河清澈见底,当然会有很多的小鱼虾。小伙伴有的拿来了筲箕,有的拿来了小渔网,大家各显神通。我一个丫头,只有站在河边看的份,可也不能闲着,一边喊:“哥,这边有,大的,大的……快点,跑啦。”哥飞快的跑过来,溅起一堆水花,等他到了,鱼也跑了……
那时,田野里都是深深浅浅的绿,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小花。早春一过,几场雨下过之后的清晨,在菜园的篱笆上安家的金银花就热烈地开放了,一蓬蓬,一簇簇,香得几里外都能闻见。当然,花很美,最美的还是在篱笆上的那些让人至今想起来都留口水的“美味零食”。其中一种叫“砍巴苔子(谐音)”的植物,貌似是蔷薇科类的,没开花之间的那细嫩的茎,摘的时候要找那种像筷子般粗粗的,掐下来撕掉外面一层浅枣红色的皮,里面的肉颜色像饭馆里芥蓝的颜色,食之甘甜,特好吃。周末放学后,呼朋引伴,学校后面小河边都能找到这些至今都不能忘的小零食。现在很想找个词形容一下那时的感觉,至今还萦绕于心头的,也许那就是无忧无虑的开心和快乐吧。
夕阳西下,月起望儿尖(家乡人对天柱山的称呼)。河边最后一头牛喝完水后,闲庭信步,走回它的棚舍了。小街的尽头是个偌大的稻场,白天晒稻子,晚上就成了大家的娱乐场。吃过晚饭,各家的大人都让自家的孩子先把小板凳拿到稻场上去先占位子,因为晚上有杨瞎子说书。那时候,没有电视和网络,就是电灯也是有时有亮有时没有亮,停电就是家常便饭了,村里的会计说:电压不稳。
乡下人没有什么别的娱乐方式,最开心的就是听杨瞎子说书。说瞎子,杨伯伯不是真正的瞎,大概就是白内障吧,家境贫寒,也没有去医院治。这不影响他对说书的爱好,模仿单田芳那叫一个真。我那时候小,听不懂,但是大人们都说和收音机里那个说《三侠五义》里的那个人有的一拼呢。杨伯伯听到这样的赞美,那自豪也是写在脸上的。只要他牵牛走过小河边,洗衣服的婶子们都会问一声:“哈子啊,今晚要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了吧?”“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晚上分解!”“这个死哈子,还拽文呢!”河边笑声一片。
月华如水,蝉鸣蛙唱,远山近树依稀可见。说书人坐在一张小桌子前,一把纸扇,一块小石头就是全部的道具。只见他手拿扇子“唰”的一声打开,小石头往桌上一拍说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昨晚说到穆桂英来到阵前,大喝一声:小贼,你拿命来!”铿锵有声,全场立马安静下来,听故事娓娓道来……
夜深了,月色中,孩子躺在大人们的臂弯里甜甜地睡着了,轻拍扇子的声音和着说书人的声音,在这个夏夜里,无疑是故乡最美的音色……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新开传奇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勾起曾经的岁月(自序)
下一篇:穿越七月八日的思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