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从神到人的回归
苏东坡,几乎没有中国人不知道。那一首荡气回肠的《水调歌头·大江东去》、那一篇不但优美还富有生活哲理的《赤壁赋》,让稍有文化的古今人等读了以后,忍不住都要沉思一下,想想宇宙人生,想想沧海一粟……苏东坡少
苏东坡,几乎没有中国人不知道。那一首荡气回肠的《水调歌头·大江东去》、那一篇不但优美还富有生活哲理的《赤壁赋》,让稍有文化的古今人等读了以后,忍不住都要沉思一下,想想宇宙人生,想想沧海一粟……苏东坡少年得志,早有才名。他与弟弟苏辙是眉山的骄傲。在那个文人相轻的时代,提到两兄弟,无人不服。更牛的是,两兄弟同时考中进士。“一门父子三诗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国文学史上,无人可以取代的苏家父子,苏家兄弟。可是,一门父子其实各有所长。父亲苏老泉擅长政论,弟弟苏辙更长于文章,只有苏东坡诗文俱佳,有着乃父和弟弟难以超越的优势。
学得权与术,售予帝王家。这是古代中国读书人最大的理想。两兄弟考中进士,就等着大展宏图了。偏偏母丧丁忧,错过了最好时机。好在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创造的,也是给有实力的人放着的。几年后,两兄弟各自带着妻子,再度出山。这一次,苏东坡非常希望能有一个报答国家报答皇帝的机会,好好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
可是啊可是,假如真有“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这个词儿的话,这个词就是为苏东坡独创的。与他的设想相反,走进庙堂的苏东坡,正好遇到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拗相公,同时又是一个有独特个性的人。自上而下的改革,必定难以得到一致的认同。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同道。需要同道,少不了就有党争。党争中,苏东坡被一贬再贬,所谓“元祐事件”,苏东坡简直被钉到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他的诗文被禁止、焚烧,他的同仁门人被牵连,他的弟弟也收到了巨大的打击。
假如不是在宋朝那个不愿屠杀文人的朝代,十个苏东坡的脑袋可能都不保。其实,苏东坡并不是坚决反对改革,而是不愿意用一刀切的方法,让普通民众承受不应该承受的负担并由此负担带来的不幸和灾难。法律是面双刃剑,何况还有恶法?等待机会几十年的王安石,决不允许有人对他的变法说“不”,正好年轻的小皇帝要树立自己的形象。两个一拍即合的君臣,眼睛里心坎上只有顺从,不能忍受哪怕一点点的反对声音。
苏东坡除了精通一个学者诗人应有的一切,对于佛、道,均有自己的研究和理解。一块东坡的土地,就可以让他的生活生机盎然。真正的儒者,对生活同样要求不高。“一箪食一壶饮,回也不改其乐。”可能佛道之外的苏东坡,儒的精髓也一定掌握了。他自己耕种,盖房造屋,就想着能在东坡那块土地上终老一生。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荷锄戴月归”深深影响了他。他觉得自己就是陶渊明转世,过“心远地自偏”的生活,实在乐在其中。
可是,换了皇帝,也改了他的命运。他与弟弟再一次被启用。这一次,他直接做到了皇帝秘书的位子上,为皇帝起草诏书。这期间,失意的王安石死了。他却不能诏书中有褒贬,老老实实的写出一篇锦绣文章为迫害自己的人唱颂歌。宠辱不兴的豁达,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据说,他拟就的所有诏书,用典频繁却没有一个不是恰到好处,更没有一个是翻书,全部出自记忆里。腹中千卷书,不是夸张。
好景不长。很快,苏东坡又遇到了第二次打击。这一次他被贬了又贬,一直被贬到化外之地,经受雾瘴之气的折磨。妻子死了后一直陪伴着的知音王朝云可能患了疟疾,很快去世。他将王朝云安葬在道家认为风水甚好的地方。从此人生中不再有佳人。这时候的苏东坡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杭州人自豪不已的西湖,是苏东坡的政绩工程之一。千百年来的中国人,都在享用他的恩惠。在当时却是一个攻击他的主要理由。
在再一次返还帝国首都的中途,他可能患上了肠胃病,在病榻上绵延一个多月以后,驾鹤西去。他有三个儿子苏迈、苏迨与苏过,无论是做官、作文还是做人,没有一个超越他。可是他不遗憾。他已经经历了从高高在上的神到脚踏实地的人的转换,再没有什么可以打击他的为人处世。这是我看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得出的感想。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新开传奇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