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时代,死不认错

个性时代,死不认错

售价杂文2025-04-12 08:51:56
古人云,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曾被金庸老先生用在其代表作《神雕侠侣》中,做为传统文化道德审美的一点儿点缀,融会贯通于他老人家笔下的江湖人世,为小说主人宫个性之张扬大大加分。一个杨过,万众
古人云,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曾被金庸老先生用在其代表作《神雕侠侣》中,做为传统文化道德审美的一点儿点缀,融会贯通于他老人家笔下的江湖人世,为小说主人宫个性之张扬大大加分。
一个杨过,万众倾倒,当大侠郭靖一把揪住这桀骜不驯的年青人胸口,质问他自己名字的来历时,杨过虽然从容对答,说出了过而能改的古义,最后却宁愿接受千刀万剐,也誓要娶师为妻:“我没错!我没错!……”。杨过的誓不低头,死不认错,成就了他孤傲倔强的迷人形象,虽然这个错在当代读者眼里是百分之百正确或者正常。

不知何年何月,我们忽然迈入了个性化时代,谦虚、恭谨快要变身贬义词,一言一行都讲究张扬个性,哪怕嚣张一点,也属时髦。正所谓我“行”我秀。先锋份子们的生活就像是一场表演秀,做到了真正义上的“人生如戏”。其实每个人每天都在多多少少表演自己扮演自己,自我设计的美好形象一旦得到公众认定,就仿佛注册了似的,轻易更改不得。谁愿意毁灭败坏自己早已高高竖立且一而贯之的美好形象,从头再来?说到底,认错没啥,但不能认载认丢脸。所以,对于某些名人脆弱的心理素质,逼他认错和逼他跳楼是一样为难的,更有些名人,自信过剩,看到自己高大伟岸的背影,以为那就是真的自己,大家都以朝圣的态度面对自己,须知圣人岂有错哉?

到了现在,过而能改是德性,过而不改是个性,死不义错的死硬派是很多人趋之若鹜的,很不愿意列举,比如郭敬明,比如余秋雨,比如……

郭敬明,曾经是多么响亮彻耳的一个名字,人见人羡的少年天才,如今成了什么?抄级男生!金乌鸦奖得主,上海绝恋恶搞照片的“女主角”。在网上看到一则帖子,把郭敬明比为陈水扁。把郭粉丝和台湾绿营那些颠倒是非黑白,连贪腐也顶力支持的独派份子相提并论。众所周知,陈水扁一家贪腐成为台湾社会的毒瘤。即使倒扁浪潮涛天盖岛,仍然受到无数绿营民众力挺,基于这些所谓支持力量,陈水扁仍然稳坐总统宝座,仍然昂首挺胸“君临天下”。厚黑学算是练到家了!做为受过德育训练的人,我们不禁要问,人的是非观念在哪里?人的道德良知在哪里?东西丢了,可以登寻物启示;脸面丢了,可以捂起来拒不见人;公义呢?

当然郭敬明的罪过比起陈水扁,未免是毛毛细雨,小提大作,只是一起简单的文人抄袭案罢了。原本牵连者只郭敬明及女作家庄羽两人而已,但由于网络时代,媒体发达,使得万千网友,读者都参与其间,其实郭敬明对于庄羽的伤害远远不及他的疯狂粉丝,有了这些丧失理智,是非观念混乱的粉丝支持,郭敬明可以漂亮地坚持他自己所谓的原则,一句话,就是死不认错,宁愿沉默也不认错,然后还漂亮地所谓尊重法律,法院判决的赔款在所谓小四的世界里,竟是这位幻城城主这位幻雪帝国的国王对于别人的赏赐,很多人不会明白,这位声称只想呆在自己世界里的王子一般的人物为什么要去别人的世界拿东西呢?

面对批评的“恶浪”郭敬明没有倒下,喜欢他的人看到他默默承受的样子,想象重门心锁里,忧伤之花正在盛放,憔悴的灵魂度过苦难,饱经洗礼,通体散发凤凰涅磐重生的魅力,毋庸置疑,喜欢的人会更加喜欢,铁杆粉丝会更加铁杆,这种高挂免战牌的对策,时间长了,不喜欢的人也不好意思继续纠缠下去,没完没了,徒然累嘴费舌,都渐渐哑火,随着岁月的远去,许多人都会慢慢忘却一个事实:这个人没有认错!始终没有!

做为犯错者,默默无名也就罢了.可叹的是偏偏有这许多大明星或者大名人,他们的榜样力量会误导无数追随热爱者.他们执意做出一错再错的典范,并坚持认为这是对的!至今没有认错,也不肯认错,仍然选择误导大众的名人明星中,还有一个超级大牌人物,就是被许多人视为大师的余秋雨,同样是受众广泛,影响巨大,也同样是死不认错!

其实关于他是否是石一歌,有没有参加迫害周恩来义女的个人历史,已经是文革时代的一本烂帐,难于厘清,打了无数场官司,至今无法辨清孰是孰非,假如说,这是有所争议之处,任何人都不能轻下论断,但是另外一个错务已经是铁的事实,列可抵赖,那就是他洋洋大作里的无数文史差错,一错就是百余处,由金文明等教授指摘成书。本来这种错务非关道德,只是治学不严而已,一一修正即可。但是,对于早已登上大师宝座,不屑于钱钟书那种隐士学者,早化身为新时代文化昆伦的余秋雨,对于动不动就满口:我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如何如何的余秋雨,认这种错太丢人了,认下这么多这种错就更太丢人了!实在丢不起那人,所以干脆不认,反而更有面子。最后实在没辙,大师不得不撒谎说:那些差错皆是有争议之处。真有争议吗?只要看看金文明先生的那本《石破天惊逗秋雨》就知道,有些地方,连中学生也不会错的文史常识,余先生也错了,如果硬说这是有争议之处,也只有去和余秋雨本人去争议了!错了就是错了!居然用争议这样狡猾的词汇,真有争议,何不与金先生当面锣对面鼓一对一辨个明白?也算是学术交流,让大众也顺便恭聆受益,是不悄辨还是不敢辨还是百口莫辨?

可悲的是,或者说幸福的是,余秋雨先生根本不会去面对那些驳倒他的铁的论据,以及那些他自己一手原创的“文史”。因为在好朋友的“善意”劝导下,他根本就不打算看那本大概能把他老人家气背过去的书!有人说余秋雨是书里错得太多了,一旦认错书就滞销了。要是只有一两处,也就认了,还可以表示一下大肚能容的气度。那们需要问的是,一个真正具备大师品格的人会有这种低级心态吗?

余秋雨的错还不止于他拒不认错,还在于把指出他错务的人视为敌人。把只忠心于纯正学术的知识份子和那些所谓攻击污蔑搞垮斗臭他的的人打成一个团伙,两码事搅成一锅粥,这就关乎道德了!余秋雨的错还在于他错而不改,他是畅销作家,著作有百万受众,连汽车出了毛病汽车商都知道召回,大师还不如商人吗?有毛病的汽车会害人匪浅,书籍难道不是?当然,这里面还有出版社和出版制度的问题,但是最起码也该印发勘误表吧?最起码也该在修订新版时加以修正吧?别一错再错,毁人不倦了!你如何想象百万读者每天都在使用跟余秋雨学来的大量谬误文史谈天说地,海阔天空?

年前,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