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角度谈贾政打宝玉的正确性

从教育角度谈贾政打宝玉的正确性

恼煞杂文2025-04-22 21:06:43
《红楼梦》中写了贾政打了贾宝玉,情况很严重,甚至要用绳子勒死。记的当初学习此课文时,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就是贾宝玉不愿意走仕途经济的老路。这与贾政望子成龙、重整家业的期望是背道而驰的。贾政认为,儿子如此
《红楼梦》中写了贾政打了贾宝玉,情况很严重,甚至要用绳子勒死。记的当初学习此课文时,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就是贾宝玉不愿意走仕途经济的老路。这与贾政望子成龙、重整家业的期望是背道而驰的。贾政认为,儿子如此发展下去,不仅会损害家族利益,而且有可能“酿到弑君杀父”的地步,即与宗法社会对立。这是思想正统保守的贾政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打宝玉时下手极狠。这个事件表面上是写父亲教训儿子这样一件普通小事,实际上体现了父子俩尖锐的思想冲突。贾政几乎要把儿子打死,反映出正统思想对叛逆意识的极端仇恨。但宝玉并不因挨打就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他对黛玉说:“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可见他是不会改变初衷的。自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以来,寄情山林、沉湎诗酒等放荡不羁的行为,一直就是反抗现实的表现。宝玉与优伶丫鬟厮混,与阮籍、刘伶等叛逆人物的思想意识是一脉相承的。今天的读者,不能仅仅视此为纨绔子弟的行径。
但是今天我站在为人父母的角度再来看看这个问题,我觉得贾政打的非常对。宝玉应该打。
首先从宝玉挨打的原因分析:
(1)不关心仕途与学业,只愿意在园中与姐妹玩乐。
(2)私下与琪官、柳湘莲等“下层人物”来往,而且相交甚欢,还悄悄为琪官置宅,惹得忠顺王府上门找人,使贾政难以下台。
(3)金钏被逐和投井自杀,王夫人本应负主要责任,宝玉只是唤醒金钏,塞给她一颗糖,说了几句话,但这事到了贾环口里就加油添醋,成了“宝玉强暴金钏未遂,导致金钏投井”,贾政听了自然生气。
从第一条来看,一个父母如果遇到了一个不好好学习,不追求上进的孩子,整天在女孩子堆里转圈圈,我觉得这样父母脸上没光。如果贾政出去和同僚闲谈,人家都说自己孩子如何读书用功,考中了秀才,举人等等,脸上露出满脸的得意之色。然后人家在转回头来,问贾政,令公子怎样?贾政会如何作答呢?恐怕会窘迫不已吧!再说,封建社会,男人成功的标准就是,参加科考中个进士等,光宗耀祖。你贾宝玉不读书,不参加科举,将来拿什么养家糊口,吃老本吗?老本会被吃光的。这就相当于今天,你养了个男孩,他不好好学习,不参加高考,整天只知道恋爱,做父母的遇到这样的儿子,能不生气吗?老了靠谁养活呢?社会竞争又是如此激烈!我保证哪个父母遇到这样的孩子不吐血才怪呢。
从第二条原因看,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看宝玉交往的都是啥人,和这些下层人交往,能有出息吗?为啥不学好呢?不和人家那些高雅之士交往呢?并且为了琪官,连贾政都牵连进去。官场本身就不好混,贾政处心积虑,小心谨慎,但是宝玉还给惹出了麻烦,贾政能不生气吗?
第三条,也就是这一条最严重,宝玉竟然惹出人命,这个令贾政异常气愤。你小小年纪,读书不好,耍流氓倒是能手,更何况这个人还是母亲身边的丫头,兔子都不吃窝边草,这让贾政的老脸往哪里放呀!传出去,颜面何在?再说,贾宝玉以后还要娶妻生子,人家姑娘一打听,说当年都逼死了一个年轻丫鬟,那些达官贵人的小姐,会嫁给这样的人吗?古代很讲究政治联姻的,你娶不到一个能给自己帮忙的好媳妇,你遇到事了,谁给你帮忙说话,可以说贾政考虑的很长远。有这样一个逆子不如早点收拾了,不求功名,爱女人,逼出人命,要他何用?可以贾政对宝玉彻底丧失了信心,绝望到极点,一怒之下要勒死。眼不见为净。省的以后又惹出什么事端来。
做父母的谁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流氓呢?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呢?放在当今,如果那个人遇到宝玉般的孩子,恐怕心情超级不好吧!所以说,从教育角度看,贾政打宝玉,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表现,是父母对自己教育失败的象征。能打宝玉,说明贾政也失望到极点,痛心到了极点。并且,他可能希望通过这次毒打能使宝玉早日醒悟过来,改邪归正,早日回到正事上来。不要再游手好闲,好色成性了。爱之切,恨之深哪!可怜天下父母心!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