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号》告诉我们什么

《海角七号》告诉我们什么

折钗股杂文2025-05-15 13:26:32
陈云林成功访台,在台湾期间,当局请他观看了一部电影,叫做《海角七号》。有幸在网络上欣赏到台湾朋友传来此片,甚为感动。我想这是我看到的最真实的台湾,也是我看到的最感人的台湾电影。想到它在台湾大卖4亿新台
陈云林成功访台,在台湾期间,当局请他观看了一部电影,叫做《海角七号》。有幸在网络上欣赏到台湾朋友传来此片,甚为感动。我想这是我看到的最真实的台湾,也是我看到的最感人的台湾电影。想到它在台湾大卖4亿新台币的票房,连欧吉桑、欧巴桑都会去看,这其实是不为过的。
《海角七号》的故事讲得颇有技巧,它的主线是讲一位叫阿嘉的台湾恒春青年,在闯荡外面音乐界失败后回到家乡恒春,当起了一名邮递员。然后遇到该地要办一场日本名星的演唱会,需要当地组织一支乐队表演两个节目。生活失意的阿嘉成为乐队的骨干,并与来本地督办演唱会的日本女孩乐子产生了一段爱情,在这个过程中,描写了一群热爱生活、为梦想努力打拼的人,特别是阿嘉点燃了对生活的无限热望,让我深受感动。而故事的副线则讲述阿嘉在送信过程中,因失意而故意堆移信件,无意中偷看了一位老年日本友人写给台湾女友的七封信,这七封信其实又讲了一段凄美的爱情。
我不想过多去探讨影片的好坏,我这里只是试图通过这部被台湾人热赞的电影,来分析下台湾当前的现状和民众的心理。首先这是一部台湾和日本合拍的电影,它的主体感情意向肯定会更倾向于日本,这是不为过的,因为影片本身的投资和大部分主演都是日本人。我想说的是为什么这么一部倾向于日本感情的电影,会受到台湾人喜欢。曾经我们大陆也与台湾拍过一些合资片,但好象没有合作过拍这种现实生活片,其票房好象都没有超过这部《海角七号》,要知道这部电影可是在全球经济大衰退的情况下,受到台湾本土观众热捧的小成本制作电影。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台湾与日本之间有了千丝万屡的感情联系。细想近百年来,台湾有近50年的时候被日本占为殖民地,在当时日文曾经是台湾的官方语言之一。后来李登辉和陈水扁的去中国化,又在大力推行本土语言,在官方的言论中更是出现较严重的倾日本化意识,这些肯定影响着每一个台湾人。电影中许多台湾老人都会讲日语,有些年轻人也熟悉日语,我想这是能反映当前台湾的一定文化现象的。
台湾何去何从,其实每个台湾人的内心是有答案的。不管台独分子或者深绿人士如何阻止陈马会,还是殴打中央电视台的柴静记者,都阻止不了台湾人民内心的意愿。我想说《海角七号》已经告诉我们一个清晰的答案。电影中虽然出现了大段的日语、台湾本土语,但绝大部分,我听到的是国语,是夹杂着台湾方言的中国普通话。不管陈水扁如何去中国化,每个台湾人都知道,他们之间最能够相互沟通的还是国语,因为这是他们的魂,其他的只是一种装饰,一种吸引人眼球的嘘头。特别是在电影的最后一场,阿嘉乐队在演唱结束后,下面的乡亲们要求再唱一首的时候,他们上台唱的就是一首纯正的国语歌曲,而日本演员说他也熟悉这首歌,然后就很自然地走上台,用国语唱起了这首乡音。随着音乐电影再推进了台湾女孩与日本男生的故事,那是看到日本男生离开,把女生留在了台湾,女生在台湾安静地活着,并繁衍着后代。台湾,最终还是回归于国语的世界,这难道不是电影的隐寓吗,这难道不是台湾人的心声吗?
教育可以改变人生,也可以改变民意,但改变不了一个民族内心深处的灵魂。从李登辉到陈水扁近20年的台独教育,使多少人已经把自己定位了台湾。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却并没有被扭曲的教育所改变。影片中的结婚场面,还是跟中国大陆一模一样;影片中镇代表在外面横行霸道在家里对孩子关爱有加,与中国内地的父亲一模一样;影片中到处宣传的马拉桑酒就是中国一种典型的米酒,记得日本是清酒,米酒是中国南方最典型的本土酒水,这难道不是对中国大陆最深的记忆吗?其实话说回来,日本文化的根就在中国,虽然他们曾经殖民过台湾,但他们骨子里不是进一步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吗?不要说唐朝的鉴真东渡,就是明清来讲,日本文化思想的转变都是浙江衢州的孔子南宗儒学思想直接传过去的结果。
台湾是不是中国的,历史已经不止讲述过多少次了。台湾要不要回到祖国大陆,在历史的种种原因影响下,也许每个台湾人是有些迷茫的。但从受台湾人喜欢的《海角七号》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就像电影所描述的,船一定会靠岸,雨天会过去,彩虹一定会出现。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