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在作文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浅谈诗歌在作文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逃反杂文2025-05-19 17:44:00
我国素来被称为诗的国度,整个中国文学史几乎就是诗歌发展史。诗歌主宰着文坛,滋养着诗人,传承着中华文明,推动着人类进步……面对古人留下的美轮美奂的诗歌,教师如果能够从中吸取写作经验,挖掘写作素材,点拨写
我国素来被称为诗的国度,整个中国文学史几乎就是诗歌发展史。诗歌主宰着文坛,滋养着诗人,传承着中华文明,推动着人类进步……面对古人留下的美轮美奂的诗歌,教师如果能够从中吸取写作经验,挖掘写作素材,点拨写作思路,引发写作灵感,培养写作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应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看,新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比重,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面对这一新形势,适时研究作文教学与诗歌教学的内在联系,努力使二者在语文课堂达到和谐统一,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
我们知道,写作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学生成功完成一篇作文,包含着诸如知识、经验、情感体验、生活态度、语言修养等方面的能力,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清晰的思考力、良好的记忆力、较强的表达力。无庸置疑,我国古典诗歌创作非常全面深刻的体现了这些写作元素。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这些方面的能力呢?下面结合写作的基本能力来阐述。
一、分析诗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古典诗歌,是诗人带着特定的情感观察周围人、事、物之后情感体验的结晶。优秀的诗歌都是诗人“情语”与“景语”的融合,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正是诗人们敏锐的观察力才触发了他们的写作灵感。引导学生看诗人怎样观察,观察到了什么,怎样“记录”下来的,这种引导方式很有典型性、形象性。例如:指导学生练习景物描写,可以拈出杜甫名篇《春夜喜雨》的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把这两句作为成功观察的典范,让学生明白:观察景物首先应该选取景点,这是描写的前提。这里作者便选择了“郊野之外”和“大江之上”两处典型景点作为观察对象。其次,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方式,也就是立足点的问题。从全诗看,这两句是诗人定点远眺观察到的。再次,观察顺序,这里写景按照由野径到江船,由地面(径)到天空(云),由静到动,由暗到明的顺序来描写。两句诗十个字便可以挖掘出这么多的观察技巧,这是其他任何例子都无可比拟的。由于例子言简意丰,更方便学生记忆理解领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当堂把这两句改写成散文片段,同学间交流点评,课下再布置写景的观察日记。这样的工作定期反复两三次,就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品味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联想和想象是基本而且十分重要的写作能力。联想是由此及彼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缺乏联想力就不能顾及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不能正确的分析概括。就写作而言,联想是拓展思路把相关材料从记忆中调出的关键,联想与立意密不可分,积极的联想可以使文章主旨明确而突出。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高尔基也说:“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转引自金开诚《文艺心理学》p27,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没有想象就没有情景再现,如果作者不去驱谴自己的想象,就没有活跃而丰富的情感运动,写出的文章也就不会打动人心。
正因为联想力与想象力在作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正因为诗歌最广泛、最深刻、最典型的依靠了联想与想象创造而成,所以选择适合于学生的诗歌,特别是浪漫主义成功之作,作为例子展示给学生,一方面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例子认识到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另一方面,丰富、生动、典型的例子也让他们领会到怎样运用联想与想象构思作文。又因为一个人联想力与想象力的强弱和他的积累的数量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学生的这两种能力,应该以品味欣赏诗歌为主。另外,成功运用联想和想象方法创作的诗歌,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力,激发写作灵感,更容易使学生进入写作状态。
诗仙李白的作品教材选入的很多,几乎每一篇都能作为训练材料。并且李白是学生接触最早最喜欢的诗人之一,选择他的诗歌,学生更乐于接受。例如鲁教版七年级教材选了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感受诗人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一个个色彩斑斓的物象在诵读中自然而然飞进学生的脑海,一种种情思在诵读中萦绕在学生的心间。笔者以为,这样的天籁之作是无须多讲的,讲多了反而会破坏诗的意境,诵读是最好的感悟方式。同样的,在诵读中也就完成了对学生联想力想象力的培养。接下来,趁着学生的热乎劲,选用诗中的几种事物,再随意加几个名词,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练习,爱写什么写什么,爱写多少写多少,只要有中心意思,语句通顺就可以。写完之后,再给爱表现的同学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这就很好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都能圆满完成任务。真有个别学生实在不会写,让他会背,能知道这首诗成功运用了联想和想象就行了。作文课不见得非要太过于苛刻,太功利性,只要维护了学生的兴趣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而教师的宽容恰恰是维护学生兴趣的有效做法。
三、大胆改写扩写,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思维力是指大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反映的能力。作文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学生的写作活动,从审题、立意、选材到布局谋篇、加工润色都是思维能力的体现。而研究学生写作实际,不会构思恰恰是最关键的结症。许多初中生写不出一篇条理清晰的作文,就是因为不会构思,缺乏最基本的思维习惯,所以,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特别重要。
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即构思能力)呢?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像开始练习书法一样,要从临摹开始。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作文构思的套路让他们有路可循,这是一个把思维过程剖析给学生看的过程,让他们熟悉构思的规律,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教师与学生一起写下水文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古诗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力。优秀诗歌都有独到新颖的构思,让学生在改写扩写中规范自己的写作思路,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放开胆量,结合所知,不拘一格,合理改造。
哪一类古诗适合于选用呢?首推叙事诗。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写,在扩写中领会诗人构思过程,学习布局谋篇的技巧。例如扩写白居易的《卖炭翁》。这是一篇内容浅显、主题深刻的叙事诗,适合初一学生改写。要求学生按原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