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会走向何方

历史会走向何方

拾萤杂文2025-04-01 11:14:04
今天,在河南新郑进行了盛大的祭祖活动,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也参加了祭祖。觉得欣慰,不知道中国或者世界会不会因此对河南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原古城多一些目光和关注。无疑,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百家姓
今天,在河南新郑进行了盛大的祭祖活动,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也参加了祭祖。
觉得欣慰,不知道中国或者世界会不会因此对河南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原古城多一些目光和关注。

无疑,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百家姓之70%起源于河南。
整个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之滨,河南也因此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原。
历史上,河南都是群雄逐鹿之地,文明从炎黄在新郑开始,到殷朝都城在河南安阳建都,再到隋代都城,唐代东都洛阳城,宋代的东京开封,都在历史的舞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曾有人言看百年历史去上海,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陕西,五千年历史看中原。她拥有四个古都,拥有甲天下的牡丹和龙门石窟的洛阳城,清明上河图的繁华胜景的宋代都城开封,炎黄的发祥地新郑,还有开殷商文明的殷代都城安阳。拥有甲骨文,司母戊鼎,易经,龙门石窟,岳飞故里,朝歌,少林寺,龙亭,白马寺,相国寺,军事家鬼谷子王禅,每一个都是考古学或历史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现和见证之所在,每一步都是华夏民族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痕迹。

但是今天这样一个拥有中国八大古都中的四个,开封,洛阳,安阳,郑州的很有历史积淀的省份,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艺术氛围都不在国之前列,甚至河南总是与人口众多,贫穷与落后连在一起。
究其原因,又是什么呢?为何历史上的富饶之地,会成为今天的模样?

曾经去过殷墟博物苑,环境很好,很有历史气息,但是感觉却不够厚重。
后来才知道所有的古迹都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包括车马坑,大殿,妇好墓等等。著名的司母戊鼎真迹却也不在博物苑,传说都在杭州和上海的博物馆。这样一个原来的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却没有真正的古迹在手,无疑对其利用古迹带动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郭沫若曾有诗: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说的是事实,但是真正走在安阳的街道里,却早已经不见历史的红砖碧瓦,不闻曾经的文化气息。
那些历史的烟云在后来几百年几千年的发展立逐渐消散,洹水仍在流,却带不回历史的霸气。

也曾去过开封,大约是几岁的样子去的,龙亭,铁塔,白马寺,仍在记忆里,清明上河图曾描述宋代繁华富饶的开封的胜景。而今却再不看不见曾在清明上河图里那股说不上的味道。
昔日的羑里城,曾是周易关押之地,这里仍有著名的八卦阵,却少有真正为了这些文化而去。街头却多了许多利用易经来捣鼓一些神乎其神的算命的东西。
昔日的岳飞故里,只是香火旺盛的寺庙,还我河山的声音似乎尤在,却不见了真正懂得去珍惜和了解这一切的人。

从我的感受和看历史古籍上的描述,今天的河南,无论是开封,还是郑州,安阳,或是洛阳,都不再可与往时往日比拟,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也逐渐丧失。
不禁想,历史上的江南几经战火,包括扬州,杭州,都几经毁灭,却在战乱中发展了经济,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文化,与诗意,才子,富饶,开明联系在一起。
江南的许多城市,都是精明的江浙人利用当地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江南文化传承,树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旅游热点,从而整个长三角经济圈都发展的相当好。
而河南守着这么多历史的积淀和日夜奔流的黄河水,还有中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郑州火车站,拥有国内的经济动脉,京广线,陇海线等等,却似乎停滞在那里。
去年,河南安阳殷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无疑会给这座城市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由考古带动旅游,继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当然古迹能不能真的给河南带来什么,还要看整个决策层的方针和策略,申遗只是契机,成不成功,就看经济头脑和社会发展能不能真正融合到一起了。

历史的车轮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碾过了五千年,躺在这样厚重的文化积淀上,我们没有理由不会活得更好。
只愿我们永远记得都是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生不息,才有今天的我们和这个社会。
历史会走向何方,且看今朝。
-2007.04.19上海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