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啼血离别
《西厢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绝唱千古流传。我看过其中“考红”、“长亭送别”等片段,但尚没有认真读过剧本。今天在老年大学听李衍明老师讲解了该剧第四本第三折的“长亭送别”,切身揣摩,对他们啼血离别的场景感
《西厢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绝唱千古流传。我看过其中“考红”、“长亭送别”等片段,但尚没有认真读过剧本。今天在老年大学听李衍明老师讲解了该剧第四本第三折的“长亭送别”,切身揣摩,对他们啼血离别的场景感动颇深,尤其是被唱词里曲词的华艳优美所折服,那些富有诗意却令人离别情愁的语句,叫人感到了撕心揪肺般生死离别的悲怆。此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驳落呵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张生原来就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邂逅莺莺才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说,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只有莺莺是反对张生上京赴考的,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
在十里长亭的送别中,崔莺莺唱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此语出宋代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一上来交代了暮秋的场景,作为男儿的张生在离别时望红叶露珠有如血泪,那么娇弱的莺莺呢?
紧接着,崔莺莺又含泪唱道: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迟迟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离别之苦楚,字字句句催人泪下。
此外,王实甫化用前人诗句融入自己的意境之中,通过前人创设出来的“意”增强自己作品的“蕴”。还是在“长亭送别”中,他熟练地驾驭民间语言并吸取了古典诗词中的精华,化前人的“意”为己用,如“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即化用极出名的白居易《琵琶行》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抒自己愁恨之极。
在离别之际,崔莺莺还凄凄惨惨唱道: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其中“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的典故源于《烟花录》,说的是某商人与一少女相恋,未能结良缘,女思念成疾而亡。其父焚女尸后,见心脏处有物如铁,试磨之,于物中见商人与女相对之影。后商人睹此物,泪下成血,滴落物上,立化为灰。后来人们就以“眼中流血,心里成灰”形容极端痛苦和悲哀。
最后,张生闻得崔莺莺一段段一句句令人悲痛欲绝的唱段,亦是信誓旦旦,表白雄心壮志,发誓夺状而归,永远不离不弃,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痛苦离别的心境: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总之,“长亭送别”中的意境始终围绕离别的“情”,以情造境,情境交辉,借景抒情,以情带景,反复烘托渲染人物心理,十分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崔张二人尤其是莺莺依恋、哀伤、悲苦、关切、忧虑、孤独等复杂的心理。这折戏把男女之情写到了极致,崔张二人就是在长亭这样的意境时空下“话别”,从而演绎了一曲“两情若是久长时,也在朝朝暮暮”的情爱恋歌。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新开传奇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狄道掠影
下一篇:勾起曾经的岁月(自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