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棠山话佛缘
去阜新海棠山完全是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2009年5月22日中午,我为参加阜新市第四人民医院康馨医院开诊仪式,匆匆来到阜新。仪式结束后,阜新四院的领导安排来自省内各地的嘉宾游览了阜新市著名的风景名胜——
去阜新海棠山完全是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2009年5月22日中午,我为参加阜新市第四人民医院康馨医院开诊仪式,匆匆来到阜新。仪式结束后,阜新四院的领导安排来自省内各地的嘉宾游览了阜新市著名的风景名胜——海棠山。
海棠山位于阜新市阜蒙县境内,距阜新市大概有半个小时的车程。据相关资料介绍,海棠山地处医巫闾山北部余脉,主峰海拔715。5米,其山势逶迤,森林茂密,目前已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普安寺,就坐落其中。
我已经很久没有来过阜新了,最初对阜新的印象,还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大学同学之间的一句玩笑话,说“阜新人黑了自己,温暖照亮了别人,农民们在马路上牧马放羊,收获大豆高粱”。含义显而易见,由于阜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老矿区,不但自然环境脏乱,而且还很荒凉。
这一次,我有机会在阜新市区转了转,在耳闻目睹间,最初对阜新的印象被彻底颠覆了。现在的阜新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她虽然很少华贵的装饰,很少高耸挺拔的建筑,虽然还缺少一点热烈张扬和浪漫,但整座城市却几乎完全掩映在一片森林般的绿色葱茏之中,让人们在与几近大自然的绿色亲密接触中,感受她的静谧和谐与温馨。我们说,树木是一座城市的年轮,也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她承载着过去,也昭示着未来,她既营造着我们生活中的美丽,更彰显着人和自然间的一种默契与和谐。自然与和谐,不正是我们现代人所追求与期望的吗?
海棠山距阜新市区很近,在不知不觉的谈笑中,我们很快便到了。
有人说,海棠山是一座与佛有缘的山,我深以为然。
最初,当我们车子距海棠山风景区还有很远一段距离的时候,同车的当地朋友便温馨提示要我们留意观赏海棠山中神奇的“卧佛”。我们怀着虔诚而敬畏的心情,透过车窗,开始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地向远远的一片葱茏中眺望。时间不大,果然发现一尊天造地设般栩栩如生的“大佛”,神态安详地仰卧在海棠山的蓝天白云与群峦起伏之间。未进海棠山却与“佛”不期而遇,你说不是一种缘分吗?
我们从车子上下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雄浑古朴造型别致的建筑。经导游指点,我们才恍然发现这幢建筑原来是一座“佛”字造型的高大山门。你看,“佛”字的左侧偏旁粗壮有力,中间部分为山门顶部几道平卧的横梁和两根门柱分隔出的三间门洞,最后一笔折弯笔画则巧妙地设计成为山门右侧的售票处。门楣正中,镶嵌的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题写的“海棠山普安寺”六个大字。
走进山门,抬头望去,只见远处一座气势恢宏的赭红色大殿依山就势镶嵌在群峰环抱的半山之处,大殿之上的金色法轮和祥鹿在午后阳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初识海棠山,我脑海中的第一个印象,便是她的精巧与古拙。可以说,海棠山的范围不广,普安寺的规模也不大,远处姑且不论,仅就辽宁省内而言,海棠山既没有鞍山千山千朵莲花的恢宏与壮观,也没有北镇医巫闾山的俊朗与嵯峨。然而,她的树木与巨石相映相衬,峰峦与寺庙的相融相济,却也奇中见巧,小中见大,十分和谐,让人颇能体味到几分深山藏古寺的韵味。
我们拾阶而上,时间不大,很快便被一块横亘于路的巨大山岩留住了脚步,那巨大的山岩上迎面镌刻着一个大大的十分醒目的“佛”字。据说,这就是海棠山充满传奇色彩的“佛石碑”,它与遍布海棠山的260多尊摩崖造像群交相辉映,成为风景区里一处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据导游介绍,海棠山这块“佛石碑”上的“佛”字,还颇有些来历。传说很多年前,我们眼前这块神奇的飞来巨石被多位活佛及高僧大德加持后,一直期望能镌刻上一个浑然而完美的“佛”字,然而却始终没有如愿。正在众人踌躇之际,普安寺住持喇嘛益希嘎哇,却意外得到大连一位居士敬献的由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并赠予的一幅“佛”字。
听罢导游介绍,我再仔细端详朴初先生这幅“佛”字,顿时觉得有一股很强劲的美的视觉冲击力扑面而来。且不说巨石与“佛”浑然天成遗世独立蔚为壮观,仅仅“佛”字飘逸遒劲和灵动间映透的禅意,便足以让人们浮躁的心灵陡升几分平和与宁静了。
“佛”是美丽的,美丽得山峰挺秀蓝天高远溪流如弦,让人们在与山川河流的相互交融中赞美生命热爱生活;“佛”又是平和深邃而隽永的,平和令人心胸豁达而旷远,深邃隽永却让人们时而思考生与死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永恒。“佛”随心动,我想,既然与“佛”结缘是佛门信众和弟子们的祈望与追求,那么这幅“佛”字或意外或偶然的出现,可不可以说,也是赵朴初先生与海棠山的一种缘分呢?
依山势而建的普安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古刹,它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历经六代转世活佛传承,现已成为东蒙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密宗寺院之一。
据导游介绍,普安寺又被当地人叫做“喇嘛洞”,内蒙古地区的信众则习惯称其为“阿拉坦希热格图”。
说起“喇嘛洞”名字的由来,导游与我们侃侃而谈。
康熙二十年(1681年)夏天,一位名字叫巴雅思古朗的五十岁牧人,在海棠山上放牧,他由于专心修行,待放下手中的佛珠转身去看牛羊,忽见一只小白兔衔着他的佛珠向山里跑去。当他追到一个山洞前,白兔忽然不见了,佛珠就放在洞口。他拾起佛珠进入山洞,却发现洞内有一位僧人的法体,法体前一张石桌,石桌上摆着几部经书和一封信,信曰:“我乃千山中一长老也,因避战乱于此修行,禅修未满,吾身将灭,宿缘之人,承吾遗愿,精进修持,必成正果,此地大有兴黄教之时焉”。
读罢此信,巴雅思古朗骤然觉得有一股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涌遍全身。自此,巴雅思古朗决心永离世俗,出家修行,导化被烦恼束缚的众生。后来,他以坚定的信念勤勉修持,终得证悟,并被认定为普安寺第一世活佛,这座寺庙也因其闭关开悟的石桌石洞而得名。
普安寺措钦大殿居中塑有一尊高大的手持伞盖站立佛像,被喇嘛和信众们称之为大白伞盖佛母。据导游讲,正是这尊大白伞盖佛母还曾经与寺院活佛转世结下过一段不解之缘。
据说二世活佛圆寂后,普安寺大喇嘛阿其勒图依照二世活佛遗言前往西藏拜见班禅大师,大师赠大白伞盖佛母唐卡一幅,并嘱咐: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新开传奇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