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说
晚上乘凉,和几个朋友闲聊,不觉话题扯到了升学择校,朋友认为上学一定要选名校,即使是班级的最后一名,也比在普通学校强,因为名校班级的最后一名在普通学校里,也会是前几名的学生,起点不一样,上好大学的希望仍
晚上乘凉,和几个朋友闲聊,不觉话题扯到了升学择校,朋友认为上学一定要选名校,即使是班级的最后一名,也比在普通学校强,因为名校班级的最后一名在普通学校里,也会是前几名的学生,起点不一样,上好大学的希望仍然要大得多,宁做名校的“凤尾”,也不去普通学校做所谓的“鸡头”。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拿小学升初中来说吧,目前的择校风愈演愈烈,国家明文规定按片入学,但择校却是屡禁不止。家长不惜花几万块钱找人找关系让孩子上重点校,上名校,但家长择校恐怕很少从孩子自身的角度去想,还口口声声为了孩子,觉得让孩子进了名校,就万事大吉,可以高枕无忧了,就有了上大学的保障了。但这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而已,殊不知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有许多孩子在小学成绩很不错,积极自信,意气风发,在进入名校之后,竞争力一下子增大,原来数一数二的学生现在可能只是班级的中等生,甚至是班级的后几名,孩子不是成人,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名次的差距会让他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几次考试下来,成绩没有什么起色的孩子就会逐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信心和勇气一点点消失,继而产生自卑,自暴自弃。一个孩子,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意志力,整天洋洋自得的说别看我在我班倒数,在学校全市排名中,我是不错的。试问有几个孩子会去这样想,并整天信心满满的去学呢,大多数孩子会在“凤尾”角色中,丧失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如果孩子的学习很好,完全没必要花那么多钱去择校,首先同是市内学校,在硬件配备上,师资水平上,都是不相上下的,我们不是给孩子选最好的学校,而是选最合适的学校。名校升学率高,首先在生源上,占了大量优势,这也是名校升学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名校的名声出去了,尖子生多,升学率高,形成了循环,于是名校的声誉越来越高,优等生挤破门槛,而普通学校在招生方面尤其吃亏,升学率自然也会受到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名校的教学质量就比普通中学的教学质量好。
我比较赞同“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说。做“鸡头”和做“凤尾”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孩子的心态和自信心都会有较大不同。自信不是天生的,它是在人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之后,对自己能力的首肯。如果一个孩子能觉得自己是优秀的,是有能力的,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他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固然不假,但对孩子来说,我更信奉成功是成功之母,孩子的行为需要认可,需要赏识,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得到大人的赞许时,他会觉得自己做得对,做得好,继而产生更大的动力,会进一步努力,进一步赢得大人的赞赏,久而久之,他会相信我能行,有了这样的信心,他会在为人处事上,在生活各方面都信心十足,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信心往往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精神支柱。拥有自信,在任何时候都能面对挫折,笑对人生。这是在做“鸡头”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会终生受用。而只做“凤尾”就不会有类似的情感产生,自信心会受到挑战,对于自控力弱的孩子会有直接的影响。
也有人摆脱不了名校的光环,为了所谓的面子,千方百计把孩子送进名校,可是名校高手如林,原来学习很好的孩子在这儿可能根本显不出来,压力更大。而学校自身为了升学率,让学生整天埋葬在题海中,忙于应试的高分,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对孩子潜力的挖掘、创造力的发挥都可能产生阻碍。考试大排名,那些在普通学校可能名列前茅的孩子在这儿可能是倒数,在小学可能是班干部,是先进的孩子在高手云集的名校,可能只是普通一员,小学时笼罩在身上的品学兼优的光环会渐渐退去,而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否定,由自信一点点变得自卑,由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开始厌恶学习,做这样的“凤尾”值得吗?显而易见,不值得。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做“鸡头“所带来的成就感是做“凤尾”永远也不能体会到的。做“鸡头“可以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信心百倍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孩子正处在成长期,应该培养孩子的信心和能力。为孩子择校的家长,一定要三思,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我们一定要明白,在孩子升学时帮助孩子选择最合适的学校才是最佳选择,才是对孩子的最大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新开传奇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走火入魔是一种误传
下一篇:古往今来谁最能花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