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之中女子的柔与刚

乱世之中女子的柔与刚

司春杂文2025-04-30 21:42:45
《凤穿牡丹》是最近网上流行的热播电视剧,我一集不落地全看完了,看完的那天晚上很久很就才入睡,脑海中尽是剧中的人物和情节。对于这样的电视剧各大网站都有很多帖子,评头论足的多得是,不乏高人的大手笔。所以对
《凤穿牡丹》是最近网上流行的热播电视剧,我一集不落地全看完了,看完的那天晚上很久很就才入睡,脑海中尽是剧中的人物和情节。对于这样的电视剧各大网站都有很多帖子,评头论足的多得是,不乏高人的大手笔。所以对此我不想在做过多的笔墨,只是想从一个细节入手来解读这部电视剧。
我注意到在本剧的后面一部分,尤其是郁无暇在上海开办郁家绣房以后,绣房里的人都以“先生”来称呼郁无暇。
先生,在古代是对有知识有学问的男性的一种尊称,女子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尤其是宋代“程朱理学”盛行以来。在现代,对女子也可以称作“先生”,但是这里的“先生”与一般男性“先生”的称号却截然不同,因为这样的女子必是相当不一般的,或者是有很重要的社会地位,或者是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而且还是指老年女性。
《凤穿牡丹》只要以上个世纪二十三年代为社会大背景,社会动荡不安,军阀割据各自成排,各种社会思潮云集,进步思想占据了社会的一大部分,可是当时的主导思想仍然是清朝的遗风遗俗。此时的郁无暇是以一个死了丈夫的女子,是一个年仅二十多岁的女子,是一个在亡夫的家族企业中没有遗产继承权的女子,在那样一个时代中,一个柔弱的女子何以被人尊称为先生?
我想除了绣房兼是学堂的原因外,更多的是人们对郁无暇的敬佩和尊敬。霍氏企业在上海滩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郁无暇的两次官司让上海滩都知道了她郁无暇的名字,她是霍家的大少奶奶,当然这不是她有意想出风头,媒体的力量向来是不可低估的。一次是为证明冬冬不是她亡夫霍冬青的儿子,二是为了争夺亡夫霍冬青弟弟霍冬康的抚养权。
虽然两次官司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毕竟让人们认识到郁无暇不是在为自己谋取什么,第一次官司是想让自己的亲妹妹不要在迷失的路上越陷越深,第二次是想让自己的弟弟在一个健康理性的环境下成长。两次官司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赢不了的,但是她却一定要去打,这不是一般女子所能做到的,这样广阔的心胸也不是一般女子所能具有的。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连她自己的继承权也被夺走了。一个弱女子如何能在鱼龙混杂的上海滩立足,如何能让一家老小过上平静的日子,则成了她必须扛起的担子。一番艰苦之后,她开办了自己的绣房,苏州郁家“天下第一绣”,当年的郁家就是凭着绝技“凤穿牡丹”而一举成名,因为慈禧太后就是穿了用“凤穿牡丹”绣法绣的凤袍坐上了九五之尊的位置。十里洋场的上海滩从来都不是一个安静、也不是一个安分的地方,能在乱世之中的上海滩立足足以显示出了郁无暇非同一般的能耐和本事。
在家族中郁无暇一直与以二叔为主的卖主求荣的恶势力作斗争。在亲人走上迷途的时候,她没有忘记他们;对于那些一直恶意伤害她的人,她没有用黑帮报复人的手段,更没有黑帮人的残忍与恶毒,而是以无限的大爱精神去感化他们。
在外与不可一世的日本人作斗争,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她始终不为所动,不肯为日本人动一针一线。此时的郁无暇所表现的不再是一个弱女子的形象,而是一个伟大的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她所担起的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担子,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担子,虽然她一个女子的力量是何其的渺小,但是她的一举一动却影响了很多中国人。最后连一直投靠日本人的恶霸贾巨富也不得不说一句敬佩她的话,在关键时刻做出了让步。
郁无暇,在苏州的日子是一个生活在红尘之外的尼姑,吃斋念佛,不问世事;在北平的日子她是以一个旧女性的形象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之中的,相夫教子,守规守矩;在上海的日子她又表现出了一个新女性所具有的品质,积极乐观,与时俱进。她实现了她人生的三次大的转变,三个角色的转变,不管是哪一种角色,她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柔与刚却是一直不变的,这也正是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柔与刚。《老子》认为:刚与柔,相辅相成,认为刚极易折,柔极则废,刚柔相济,则无往而不胜,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