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了,拉拉杨义

无聊了,拉拉杨义

慧颖杂文2025-04-22 21:05:22
杨议的相声这几年比较火,从第一届相声大赛的《如此办学》开始,二杨频频在电视电台露面,并逐渐为全国的观众所知。在接下来第二届大赛上的展演节目《肉烂在锅里》、《获奖之后》又到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上的《谎话连
杨议的相声这几年比较火,从第一届相声大赛的《如此办学》开始,二杨频频在电视电台露面,并逐渐为全国的观众所知。在接下来第二届大赛上的展演节目《肉烂在锅里》、《获奖之后》又到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上的《谎话连篇》,杨议和搭档杨进明、父亲杨少华表演了一系列佳作,成为相声青年演员的领军人物,也迅速红遍全国。
杨议出生于相声家庭,父兄的熏陶对他的相声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他的父亲杨少华属于“宝”字辈,师承“寿”字辈的相声名家郭荣起,从艺五十余年,是一位十分勤奋的相声演员。他曾为马三立先生量过一次活(《开粥厂》,不过不成功),也给马志明先生捧过哏,但是一直都没有红起来。后来知道与赵伟洲合作,自与赵伟洲合作《枯木逢春》以来逐渐形成了他的“蔫哏”风格,成为相声舞台上独特的一道风景。关于杨少华的艺术特点拟另文论之,此处不多提。杨议的兄长杨威是天津众友相声艺术团的相声演员,现在为杨少华的弟子朱永义量活,也是一位不错的相声演员。杨议排行老五,年龄比较小,也没有拜过师,他自己曾经说过,从小家庭的熏陶对他的相声理念的奠基和提高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从杨议的表演中可以感觉到,他的相声思维很好,对相声艺术的理解在中青年演员群体当中比较的话应该算是比较到位的。
此处插一句,现在许多媒体,包括央视三套在春节的特别节目都把杨家称作“相声世家”,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所谓“世家”,要绵延三代甚至更长。如马派相声,马德禄的岳父恩绪就是相声老前辈,由马德禄到马桂元、马三立再到马敬伯、马志明,乃至还未正式从艺的马六甲,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如常家相声,由常连安到小蘑菇等几兄弟再到常贵田、常贵德,再到现在的常亮、常越、常宝华的外孙杨凯等等,也是世代相传,辈出人才。而杨家自杨少华老先生才开始说相声,而且是半路出家;现在第三代也还没有正式的相声演员。因此我觉得,对于这一类父子同说相声的情况应该叫做“相声家庭”为宜。此是一句题外话。
下面,对杨议的相声表演略作评述:
1、总体表演风格。从总体表演风格来看,杨义的表演风格我想概括为以下十六个字:“台风火爆、表演俏皮、风格清新、节奏明快”。即“爆、俏、新、快”。所谓爆,是说他的表演包袱既脆而响,剧场效果强烈。在《肉烂在锅里》、《如此办学》等段子里,包袱层出不穷,观众笑声掌声一浪接一浪;所谓俏,是说他的表演滑稽幽默,不是冷面辛辣的讽刺,而是俏皮机智中蕴含着挖苦。像《如此舞星》寓庄于谐地讽刺了招摇撞骗、不学无术的假舞蹈家,《歌厅逸事》则通过演员模仿歌厅的种种见闻折射出社会上不同阶层的心态。所谓新,是说他的表演取材贴近现实生活,风格清新,独具一格。在他的《同一首歌》中,可以听到最为流行的元素像歌曲《无所谓》,在《获奖之后》则巧妙地运用了手机这一道具,表现出独特的风格;所谓快,是说他的表演连贯紧凑,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十分钟以下,结构十分精练。他的表演风格在四十岁以下的相声演员中,是不可多得的一位佼佼者。
2、简单谈谈杨议的基本功和表演特点。
首先是他的贯口,他的贯口基本功可以说是相当扎实。在他的代表作《杨家神拳》中,他的贯口功力表现的最为明显。几百路的拳法行云流水一般的朗诵下来,其中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气口的转换、尾音的处理等等都十分不错,听起来给人一种十分舒服的感觉。马志明先生的《论拳》与这个段子有类似之处,尤其是拳名的大段贯口,但是这个段子在情节上还要更丰富一些。我对照听过几次马志明先生和杨议的拳名贯口,都称得起是精品,不过还不太一样。马志明先生继承了马派相声的风格,贯口不以速度见长,重在用富有韵律性的语言给人一种大江大河川流不息的气势;而杨议我觉得有些类似李伯祥先生,贯口的节奏速度相对较快,如瀑布一样奔流而下,带给人一种强劲的酣快淋漓的感觉。
在此顺便多评论几句这个段子,在我看来,这个段子最能够代表杨议的风格。杨议做客央视《朋友》栏目的时候,表演的就是这个段子。这个段子有杨议杨进明说的,也有和父亲杨少华说的,我认为二个版本显然以杨议杨进明的为好。开头以“你知道什么叫子承父业吗”的垫话起,引出“冯家大夷子、姜家大手巾、李家大木屐、杨家大池子”的瓢把,接入杨家神拳的正活,到结尾划酒拳的底为至,整个结构十分紧密,在包袱的运用、贯口的穿插、底的设计等方面都可圈可点(以杨议杨进明周末喜相逢现场的表演版本为例)。而父子合说《杨家拳》,一开头就注定是拿父亲开心,结构上也不可避免地留下硬伤。
再说说他的柳活。大家都听过不止一个版本的《同一首歌》,也有叫《学唱歌》或者《笑语欢歌》的,杨议的流行歌曲唱的确实不错,唱的《无所谓》很有杨坤的味道,唱的《大篷车》也很有印度的神韵,唱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也颇有崔健的意思。他的嗓音条件很好,再加上人长得也帅,挎着吉他自弹自唱,颇有一些白马王子歌手的意思,对吸引女性观众尤其是中年妇女观众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加上杨少华对老年妇女观众的吸引力,这父子二人基本上能够覆盖三十岁以上的女性观众群。不知道妇联有没有请父子俩去演出过,这是一句笑谈。
但是他的柳活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了唱而唱,和段子本身结合的不紧密。拿《同一首歌》这个段子来说,框架是很简单的。先报一通贯口歌名,然后唱一首歌曲,捧哏的伴舞被取笑,再合作演唱另外一首歌曲。这样的框架对于一个相声段子来讲显然是很肤浅的,如果他的演唱基本功再差一点或者人缘再弱一点,这样的段子根本叫不响。值得一提的是94年的“曲苑杂坛”就播放过杨议杨进明的《学歌曲》,先唱“我家的小妹”,后唱“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以那时曲苑杂坛的影响力,捧红了好多相声小品演员。二位固然那时的功力还不够,但就这个段子来讲,现在的表演比起那时来也没有强太多。可以说,现在杨议不断地到处演这个段子,实际上是一种“人保活”的做法,也就是说他在吃老本,消耗这几年通过努力在观众心中积攒起来的人气,人气总有淡的时候,像这样的“人保活”不是长久办法。
拿另一个段子《歌厅逸事》来讲,里面柳的歌曲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