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去的屈原
每逢端午节,人们在赛龙舟,吃粽子的同时,都会想起屈原,提及屈原。在中国众多的节庆文化中,唯独端午节是因为纪念屈原而有,唯独这一个节日是为个人而立,且流传至今,历经两千二百多年。无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每逢端午节,人们在赛龙舟,吃粽子的同时,都会想起屈原,提及屈原。在中国众多的节庆文化中,唯独端午节是因为纪念屈原而有,唯独这一个节日是为个人而立,且流传至今,历经两千二百多年。无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论满汉回蒙,所有的中华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流传范围之广,历史之悠久也是众多节日中屈指可数的,足见屈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足见屈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屈原已不单纯是一个文人,爱国者,达官显贵,而是一种精神,一种象征。从贾谊的《服鸟赋》到郭沫若的《屈原》到余秋雨秋雨时分的个人博客,无不流露着对屈原地敬仰和关注,屈原是郁积在众多文化人心中的一个结。千百年来,先贤志士凭吊屈原者络绎不绝。虽然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有着超人的才能,也有“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的荣耀和宠幸,可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遭到嫉贤妒能的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谗言。楚国当权者腐朽无能,他受听之不聪,认人不清,甚至忠奸不辨,好歹不分的楚怀王疏远,进而被流放,被远迁。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以至不听屈原忠言相谏,最终客死他乡,至死都不悟屈原的忠贤。屈原的明于治乱,应对诸侯,对昏庸无能的楚怀王来说,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平淡无奇;在贪图苟安的倾襄王面前,他收复失地,重整河山的三致其志,招致了政治上的灭顶之灾,怒而被迁。空怀报国之心,可惜满腹经纶,一个热爱祖国的人,看着国家兵挫地削,满目疮痍,也只有举身殉国。
司马迁“见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可当他读了《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在不分屈直,不辨黑白的政治气氛中,屈原是那样与众不同,高洁,志坚,大义凛然;爱国,赤诚,拳拳之心。惜字如金的司马迁毫不掩饰对他的敬仰的赞美“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脱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皎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可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有高洁的志向,有炽烈的爱国情怀,正道直行,矢志不渝。“怀瑾握瑜兮,穷不得余所示”;“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以告君兮,吾将以为类。”他太清楚楚国的形势了,甚至他隐隐地感觉到了楚国的即将灭亡,他不会在污秽的政治中随波逐流,“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身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可又不肯眼睁睁看着祖国灭亡“吾不忍见宗室之亡灭!”忧愤的诗人,佩着长剑,戴着峨冠,抱着石头,目光专注,神情肃然,步履坚定,视死如归,投入汩罗江,飞溅的水花,晶莹耀眼。无与伦比的《离骚》悠悠地从耳畔飘过,震耳发聩的《天问》轰轰地在天地间回荡,这举身一赴,将他的人格魅力永远定格,这才是人们的心结所在。
庙堂上的乌烟瘴气,排除异己,把他推进了人民的怀抱,历史选他做了警世的贤臣。在朝廷已将他远迁的情况下,仍然有那么多人爱戴他,尊敬他。“里人闻屈原自溺,争棹小舟出江拯救,已无及矣。乃为角黍投于江中以祭之,系以彩线,恐为蛟龙所撄食也。又龙舟竞渡,亦因拯救屈原而起。”;“里人私为立祠”其德行可见一斑。在那个王命大如天的封建年代,屈原能有如此礼遇,这是当权者始料不及的,肯定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和嫉妒。身前身后都有令名,这是对屈原,对屈原精神的一大肯定!宋朝元丰年间,朝廷加封屈原清烈公,后复加封忠烈王,万世流芳。冯梦龙《过忠烈王庙》云:
峨峨庙貌立江旁,香火争趋忠烈王。
佞骨不知何处朽,龙舟岁岁吊沧浪。
在胸怀天下,心忧苍生的文化人心中,屈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文化高度,是一个以身殉国的爱国英雄。他们纯真,可敬,他们对国家对人民的情感是真挚的、浓烈的、无私的,赤诚的,屈原是这些人的代表,也是这些人效法的楷模。志如青云,高歌正气,请求一死的文天祥;神色不变,宁死不屈,骂贼而死的颜真卿;银须飘洒,临危不惧的闻一多,他们将屈原的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
屈原离开我们已经2200多年了,每当想起他,我们都会热血沸腾,生在这个政治清明,人尽其才的时代,我们何其幸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谋利益中去,为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尽些绵薄之力,才是对屈原精神最好地传承,才是对屈原最好的祭奠!
“龙舟岁岁吊沧浪”,远去的屈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新开传奇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